9月7日,平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昌、平邑县群众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爱波、平邑县党史史志馆馆长李强一行,专程到丰阳镇德源村开展“沂蒙红色堡垒村”揭牌活动。丰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启飞,党委副书记王兆华,以及德源村两委干部、部分老党员、老干部参加活动。

抗战期间,我党在丰山前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在朱家村、金雀庄、孙家岭、刘家洼、杜家村、库家村、大丰阳一带,它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坚强堡垒。鲁南军区、鲁南军分区、鲁南军区医院一所都曾在这里驻扎。以朱家村妇女主任、沂蒙红嫂王春英为代表的干部群众积极主动为部队站岗放哨、支前参战、掩护医院、运送救治伤病员等,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1年3月至1942年10月,日军先后五次在华北地区进行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以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抗日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王春英等人多次召开会议,走街串巷,发动群众种庄稼。仅1942年不足300人的朱家村就向区政府缴纳小麦2万多斤,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当时八路军的军服因缺少棉花供应紧张,当地过去没有种植棉花的习惯,王春英就带领群众在没收地主的18亩地里种上了棉花,她们边学边干,到年底收了2000斤籽棉全部交给了区政府。
鲁南军区医院一所,原为八路军一一五师野战医院一所,为八路军鲁南军区主要后方医院,1940年至1947年一直在平邑境内活动。因朱家村一带地处山坳,位置偏僻且隐蔽,朱家村同时还是平邑六区的驻地,群众基础比较好。1945年冬,鲁南军区医院一所转移至朱家村、孙家岭一带,所部在朱家村。朱家村的常士谦、常士栋等开明人士,主动腾出了房屋供医院使用。村里男人们帮着抬伤员,王春英等带领妇女帮忙看护伤员、洗衣做饭,忙前忙后。有的群众还把伤势较轻的伤员接到家里护理。1947年1月,鲁南战役打响,在这次战役中,一所共收容伤员300多名,而且多数是重伤员。全所军医及护士紧急动员,朱家村及附近村的干部、群众也迅速行动,妇救会、姊妹团、儿童团纷纷参与给伤病员换药、洗衣服,以共产党员何荣俭为首的农救会帮助安排伤病员,以赵加友为代表的民兵组织担架队运输伤病员,120多户人家充当了临时病房。区委书记孙涛组织当地村里的青壮年组成担架队支援前线。
1947年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侵占梁丘、白彦、城前等地,一所当时有伤病员1100多名,为避免损失,需要及时撤出。3月中旬,200多名工作人员以及近千名民工紧急撤离,附近村的村民组织担架队,帮助医院转移。医院转移后,王春英带领群众坚壁清野,一粒粮食也不给敌人留下。最后她带领120余人的家属分队,安全北撤,渡过了黄河。
在德源村召开的座谈会上,平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昌首先对德源村下辖的自然村——朱家村获得“沂蒙红色堡垒村”荣誉表示祝贺,他表示,平邑是一片红色热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涌现出大批红色堡垒村,这些红色堡垒村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沂蒙革命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坚强基石。自2018年以来,县委党史研究中心根据上级要求,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红色堡垒村开展深入调研摸底工作,积极申报沂蒙红色堡垒镇、村。目前全县共有1个乡镇、13个村庄成功申报沂蒙红色堡垒镇、村。朱家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沂蒙红嫂王春英为代表的干部、群众在掩护医院、救护伤员、拥军支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的坚强堡垒。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朱家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天在这里举行沂蒙红色堡垒村揭牌仪式,就是对朱家村红色历史的褒扬与肯定,对于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源村老党员、老干部纷纷发言,共同回顾了过去那些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再现了朱家村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进一步佐证了朱家村在党的领导下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座谈会结束后,平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和平邑县文化和旅游两单位共同为“沂蒙红色堡垒村”揭牌。

活动中,平邑县群众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爱波宣读了《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公布临沂市第三批红色堡垒村的通知》。平邑县党史史志馆馆长李强深情讲述了朱家村的红色故事。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还向德源村捐赠了《红色平邑》《百年平邑影像》《沂蒙红嫂志》等最新编纂的党史史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