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沂南县立足传承红色基因、集聚红色资源,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和沂蒙精神的传播力度,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宣讲阵地。按照“党政主导、市场主体、融合推进、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探索创新宣讲方式方法,打造了红嫂故事沉浸式“小戏小剧”演出,走出一条“群众演绎群众看”的新路子,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让宣讲在群众当中入脑入心。
一、创新宣讲方式,打造理论阵地。为让理论宣讲更具感染力、号召力、吸引力,沂南县立足找准“需求点”、用活“小载体”、用好“活教材”,将阵地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成果,让宣讲真正讲到“点”上、讲到群众“心”里。一是成立民间宣讲团,当地人讲当地事。成立红嫂家乡民间宣讲团,成员共计32名,通过系统化培训,创新打造“小戏小剧”沉浸式宣讲小院,用当地人、演当地事,采取知、真、严、像、精的“五字”管理法,原汁原味还原红色故事,将沂蒙精神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二是聚焦“小、特、精”,打造沉浸式宣讲阵地。为让宣讲更具影响力,依托红嫂家乡山东省第二次青代会旧址、老房子、老院落等场景,还原特定历史场景,把发生在当地的红嫂故事、红色故事挖掘出来,通过沉浸式情景演绎形式,生动再现当年的生活、斗争、革命微场景,先后推出《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战地医院》等9个沉浸式宣讲小院,形成了参与性和互动性都极强的理论武装和沂蒙精神的传播阵地。三是还原真实故事,提升宣讲感染力。充分挖掘原真历史故事,将尊重历史原貌和人文故事作为创作基本原则,真实表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以此延伸宣讲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宣讲时间的把握上较为灵活,让受众在抗战古村的环境中接受身临其境的红色教育。
二、宣讲“四进模式”,走向城乡大地。为让宣讲效果发挥“裂变”效应,探索出“小戏小剧”宣讲进党政机关、进红色教育培训机构、进社区、进校园“四进”模式。为促进常态化推进,制定保障政策促进发展。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搭建政企校对接平台,将宣讲教育团队活动费用纳入财政补贴。红嫂家乡宣讲团先后走进沈阳航空航天学院、孟良崮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多个场所。临沂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培训班在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举行,对沉浸式情景宣讲的形式向全市进行了推广。这种形式也极大的促进的文旅融合,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沂蒙精神的同时,带动了旅游业态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互促效应,也被写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制作的《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布的《中国旅游十大热点》,将《沂蒙四季》作为优秀案例在“红色旅游加速融合发展”篇中发布。
三、宣讲形成品牌,走出新的天地。以红色为轴心,梳理全县优势资源,深化互促成效,带动形成红嫂家乡红色宣讲教育品牌。一是以红色资源集群促进宣讲形成影响力。依托周边红嫂纪念馆、沂蒙红色教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等红色资源优势,形成红色宣讲链条,依托阵地效应吸引本地或外地宣讲团队,宣讲生命力更加旺盛。乡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和宣传,推动传统的宣讲形式迈入“宣讲+体验+观剧”新时代。红嫂家乡宣讲团成立以来,已宣讲3000余场,受众达到12万多人次。二是协同构筑宣讲“微阵地”。在构建宣讲“大品牌”之外,沂南县高度重视宣讲“微阵地”打造。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小广场等红色场所,开展“广场微宣讲”、“果园微宣讲”等特色宣讲活动,把理论宣讲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随身听”。利用网格员、胡同长队伍构建“网格微宣讲”、“庭院微课堂”等多维宣讲平台。三是乡音讲党音,人人都是宣讲员。持续开展沂南县“乡音讲党音”系列宣讲活动,充分挖掘本土人才,在文化广场、故事长廊、田间地头等开展宣讲活动,用淳朴的乡音,接地气的方式让严肃的理论宣讲变得生动有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故事的“主讲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打响红嫂家乡宣讲品牌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