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沂南县组织县书画家协会、县书画院会同全国、省市级知名书协10余名会员,到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现场书写了意义深刻、内容丰富的贺岁春联和大红“福”字。

“蒙山叠叠,沂河湛湛;百年老屋,静卧其间;伊人已去,大爱存焉。”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一间间百年的茅草屋内,展陈着红嫂们的图片、实物、音像等事迹资料。书画家们被这些红嫂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挥笔之间饱含着对沂蒙精神的敬仰,寄托着对盛世华夏的祝福。

“全力拥军多奉献、一心爱党表忠诚”“七十二崮红旗展、千里沂蒙故事多”“沂蒙精神”,这是送给“红色沂蒙山”展室的一套对联。该展室再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事迹。在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420万沂蒙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有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将士血洒疆场,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和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沂蒙红嫂。
“半间屋情深似海、一勺汤恩重如山”“茅屋贫家明大德、华堂高榜褒英名”“沂蒙之荣”,这是送给“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一套春联。抗战时期,沂南县农家哑妇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的时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作出了用乳汁相救伤员的壮举。其事迹被改编成多部艺术作品,广为传播,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护幼忍将儿作盾、缅怀长使泪沾巾”“慈爱人间颂、大名天下传”“母爱情深”,这是送给“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一套春联。抗战时期,沂南县妇女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为党保存珍贵资料“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全力救助负伤的八路军战士白铁华、含泪埋葬八路军女干部陈若克等感人事迹,表现出了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的忠贞信念。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打响,沂南县艾山区妇女主任李桂芳率领妇女在汶河上肩扛门板架起“火线桥”,供攻打孟良崮的部队按时通过,展现了沂蒙红嫂的聪明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勇气,她们用自己的柔弱的双肩托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桥梁。“有情有义愿起血花红、无欲无求深把功名藏”“肩桥纤影傲寒流、爱军红嫂颂经年”“人民力量”,是对架桥妇女事迹的生动诠释。
“村姑铁血柔肩担大义、红嫂温情豪气撼苍天”“大爱无疆犹留先烈志、深情有鉴还有后来人”“赤胆忠心”,这是送给“拥军妈妈”胡玉萍的一套春联。从一名不识字的少女坚持拥军支前,到抗美援朝时期捐款捐粮,再到成为学雷锋的典型,胡玉萍坚持拥军60年,让沂蒙精神跨越了蒙山辽水。在抚顺的27年间,靠养猪、捡废品,胡玉萍捐款捐物达15万多元,上交党费10400元。
“将士忠心卫国域、红嫂大义救亲人”“蒙山撼动三江暖、沂河润育五湖春”“沂蒙颂里歌红嫂、红日曲里赞英雄”......一副副为沂蒙红嫂定制的春联,讴歌了沂蒙革命老区200多位红嫂的大爱壮举,触及灵魂、生动感人,充分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伟大情怀。
赏着春联佳作,听着红嫂故事,既是文化的享受,也是精神的熏陶。每一幅春联都阐述着沂蒙精神,讲述着沂南红色热土上的红嫂故事。活动中,共书写字句皆佳的春联和大红“福”字200余副(幅),此次纪念馆书春联内涵丰富,意境开阔,极富感染力,能让更多群众感受到中国书法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让到馆学习的观众感受到沂蒙文化的亲情和温暖,让沂蒙精神更有亲近感。